走進林景山位於南素里的大屋,大大小小的玻璃茶葉罐隨處可見。大紅袍 $8.50一斤,荔枝紅$15一斤,紅紙黑字的標簽已經有些年頭,但仍清晰可見。“上次回廣州探親,附近一家茶葉鋪要關門,於是我把這些茶葉罐全買下來,運回加拿大。”林景山笑著說,“它們都是我童年的記憶。”
林景山來自廣州,自幼接受嚴格的繪畫學習,18 歲隨父母移民加拿大。“少年宮的繪畫訓練,一貫註重技巧,雖然我當時表現優秀,但自己卻似乎迷失了,對未來沒有方向,移民加拿大對我來說,是個轉機。”說著,他長出一口氣。
由於早期打下深厚的功底,林景山破格直接進入Emily Carr 藝術設計學院三年級學習。“和中國註重技巧訓練相比,Emily Carr 給了我顛覆傳統,自由發揮的空間,對藝術的熱愛全面釋放。”林景山調整一下坐姿,眼神中閃過一絲堅定。
1988年,林景山的巨幅作品“愛因斯坦的世界”問世,其難以置信的細膩技巧,以及現實主義引發廣泛關註,被高價收藏。
“這筆錢讓我有機會開拓眼界,到歐美游歷,以前只有在畫冊上可以看到的名畫,雕塑近在咫尺,簡直夢幻一般。”林景山仍難掩興奮之情。
更讓他痴迷的,還是希臘,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靜態的,鮮活的,充滿宗教色彩的,散發戰鬥激情的,林景山近距離用心去感受,創作出一系列雕塑繪畫作品,形成所謂的“林景山風格”。
“這些作品不是臨摹,而是根據我的印象和理解重新創作。歐洲的街頭雕塑,甚至建築屋檐的雕刻都會給我靈感。”林景山說,“我認為,應該讓這些古代雕塑重現活力,賦予新的生命。”
作品“靜”:輪廓鮮明的希臘男神,定格的一霎那,閃過一絲女性柔情,營造出一種和諧。“這是中式技巧與西式抽象主義的結合,中國人所謂的‘氣’貫穿其中,達致平衡與和諧。”林景山欣慰地說,“在少年宮的嚴格訓練,至今仍在受益,而東方的文化底蘊也都讓我的作品與眾不同。”
作品“一盤梨”:碩大的木製鴨梨咄咄逼人。有人解讀作品影射現代人的過度消費,對林景山來說,靈感來自家喻戶曉的故事“孔融讓梨”。
作品“蒜”:喜歡烹飪的林景山信手拈來,光與影的運用,細膩的筆觸,對生活的熱愛躍然紙上,似乎可以聞到大蒜的香味,林景山說,那是兒時母親廚房的味道。
“如果說,早期在廣州的訓練足以讓我成為一位很優秀的畫匠,那 Emily Carr 的學習則讓我脫胎換骨,成為一位藝術家,”林景山頗有感觸地說,“真的,很慶幸移民加拿大。”
窗外,綠草茵茵,溪水潺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