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 Skip to primary navigation
  • Skip to secondary navigation
  • Skip to content
  • Skip to primary sidebar

Before Header

  • Facebook
  • Instagram
  • Pinterest

Boulevard Chinese Magazine

Defining Vancouver Life & Luxury

  • Homes
  • Cover Story
  • Travel
  • Food & Drink
  • Fashion
  • Auto Fun
  • Arts & Entertainment
  • Business
  • Spotlight
  • About us
  • Advertise
  • Contact
  • Contests
  • Homes
  • Cover Story
  • Travel
  • Food & Drink
  • Fashion
  • Auto Fun
  • Arts & Entertainment
  • Business
  • Spotlight

About Charity 华人的公益与慈善

February 1, 2015 //  by Kelly Bai

黄培是本期《Boulevard》杂志特别邀请来的嘉宾,作为Tapestry基金会的联席主席,她直言压力很大。这个压力指的是筹款。

谈起筹款,黄培很无奈:身边很多阔绰的朋友,“平时请吃饭、出去玩,出手都很大方,我说,你别请我了,把这些钱作为捐款吧,人家说:为什么啊?”

其实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

2012年,我在加拿大红十字会BC省分会帮助筹备Tiffany Circle。Tiffany Circle是一个女性慈善组织,每个成员佩戴一条由Tiffany为这个组织特别定制的手链,走遍世界组织成员都可以手链相认。这个组织最早由美国红十字会发起成立,加拿大Tiffany Circle的名誉主席是Mrs. Laureen Harper。

在成立大会之前,我们先组织了一个预热性的会议,召集一些有可能成为组织成员或能发展组织成员的人士聚会。我给周围几个有能力捐款的华人朋友打了电话,却遇到了各种理由各种推脱。最后好不容易来了一位,还是稀里糊涂来的,搞清状况后就脚底抹油了。与此相对照的是:我们联络的西人之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承诺来,最后也都到场了。

正式成立大会上,我看到的唯一的华人面孔是早期从香港移民过来的顶好豆腐的老板Rita Cheng。

当时我就在想大陆移民对这件事的冷淡是不是因为对中国红十字会没了信心,继而冤枉了加拿大红十字会?后来参加的一个慈善机构论坛为我解开了一些谜团。一个业内资深人士认为,华人捐款有一个特点就是要看到好处——做这件事对我有用没用。他们给私立学校和大学捐款,因为这跟子女教育有关系。而对他们来说没什么用的机构,想从他们这里募款就会相对困难。另外,他也认为,捐款与华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融入度有关。因此要多有一些机会让华人移民学习语言并接触了解这里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认同确实很重要。接触并接受了这边价值观的黄培就不仅自己投身慈善,还努力地想影响周围的朋友们。她说:在这个社会里,你有多少财富并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受人敬仰的原因,而且也不是富有的真正含义——你对社会做的贡献大才会得到人们的敬仰,也才是真正的富有。

仅述三两小事。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来信讨论。

Category: SpotlightTag: Chinese

Previous Post: « In The Market? 购房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Next Post: China’s Economic Slowdown: A Danger for Real Estate? 中国经济减速会影响加国房地产市场吗? »

Reader Interactions

Primary Sidebar

Search Boulevard

Chinese Articles
English Articles

Vancouver Boulevard English Ed. Pick Up Locations Map

Vancouver Boulevard Chinese Ed Pick Up Locations Map

Print Archives

Digital Archives

  • About us
  • Advertise
  • Contact
  • Contests

Copyright © 2025 Boulevard Chinese Magazine ·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Mai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