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负面报道不断,整体形象滑坡的情况下,华人社区该怎么办?
9月以来,《温哥华太阳报》、《环球邮报》等媒体相继报道了华人炒房及逃税等问题,似乎华人成了导致温哥华房价疯涨的罪魁祸首。其实,华人移民在主流媒体圈的形象一直不算太好,之前有关华人炫富的消息就屡见报端;至于说华人抬高了房价,让本地人越来越买不起房的抱怨更是老生常谈。
而自从2016年年初温哥华房价飙升以来,华人投资者更是成了众矢之的。15%的“排外税”出来了,难为了不少华人的同时,却让本地西人社区拍手称快。现在,这两家主流媒体的报道无异于将跌入低谷的华人形象再踏上一只脚。
太阳报说的是温哥华Point Grey区有9处总值高达5700万加元豪宅的业主,身份都标注为“学生”,从他们的名字看,这9位学生很可能都是华人。而且其中一处豪宅,业主在一年的时间里一买一卖,净赚了116万加币。邮报报道的是顾姓华人利用来自中国国内的资金在温哥华贷款炒房,获取巨额利润,而且成功钻了加拿大的税务漏洞不用交税。
无论是毫无收入的学生购买豪宅、炒房套利,还是华人在炒房赚取暴利的同时再逃税,这些话题无疑刺激着加拿大人被房价高涨引发的敏感神经,导致华人形象的整体滑坡。但是,作为媒体人会注意到,在这类报道中,通常没有对事件另一方当事人的采访,太阳报说是尝试联系学生但没有联系上,而邮报既没有顾姓当事人的只言片语,也未提及他们曾做此尝试,完全的一边倒。直等到报道出来,顾姓华人向邮报发来律师函,指出报道的不实之处,邮报记者才对其进行了补采。
这不能不令人诧异,对于媒体人来说,做出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是最起码的职业要求,在涉及多方当事人的有矛盾争议的事件中一定要听取各方面的声音,怎可只听举报人一面之词?在讨论华人炒房的问题时,为何只有西人社区的抱怨,没有华人社区的见解?对此只能有一种解释,西媒有倾向性地在选择话题,选择报道的立场。否则,为何见诸报端的都是华人的负面报道,而那些积极正面的事件从未涉及?
那么,在此形势下,华人社区该如何挽救形象?
首先,做好自己。不是说不要炒房,一项回报可观又没有伤天害理的投资行为为何不可以做?而是说在赚取利润的过程中遵纪守法,并适当回馈社会,这种回馈包括合法纳税和慈善捐款。
其次,华人社区和华人媒体不要自己落井下石。在西媒具有严重倾向性的立场下,华媒的眼睛就不要再盯着自己人的短处看,弘扬正面形象既能为华人社区树立榜样,更能提升士气。那些一提华人问题就激扬愤慨的华人,自家关起门来吐槽几句就算了,对外还是要维护华人整体形象。毕竟大家长的都是一张中国人的脸,形象不好谁都没面子。
最后一点也非常重要,就是要做公关,通过公关尽量多地接触西媒,让华人社区做的好事传扬出去。现在中国商业移民群体正越来越多地投身本地的经济建设中,无论是与本地资源合作共同发展中加体育事业,还是设立研究院研究两国经济发现更多商机,新一代移民的视野与起点已经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并且,中国移民在本地的慈善捐款上也倾注了更多的爱心,阿尔伯塔大火慷慨解囊,其他各种慈善基金会、捐款晚会也出现了更多华人的身影。但是,做事的同时也要留名,而且不能只在华媒的小圈子打转,需要依靠公关公司,让更多的西媒了解这些新变化,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舆论。
最后,再补充一点的是,《Boulevard》杂志在中文版的基础上,本月推出英文版杂志,面向本地西人社区。而我们,会不遗余力地通过这个渠道,向社会传达华人团体的积极力量,做好沟通桥梁,为树立华人移民的正面形象尽一份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