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友在情人节后和男朋友分手了,一众看着别人情人节收礼物秀恩爱而羡慕嫉妒恨的单身人士开始幸灾乐祸,觉得自己单身也挺好,起码不用分手与被分手。
究其分手的原因,她说本来就觉得觉得对方对自己不太关心,似乎不够爱,情人节这天他又没什么特殊表示,还是自己忙着订餐厅、买礼物,而对方只扔给了她一盒巧克力。于是旧仇新恨一起算,分手了事。
其实她这不算个例,国外的一项实验研究指出,情人节前一周与当周的分手率是平常的2.5倍。而根据信息专家David Maccandless和Lee Byron的研究,一年之中分手率最高的两个时段一个是情人节至三月初,一个是圣诞节前的11、12月交界。还有,国内婚恋网站世纪佳缘2014年的数据分析显示,有25.32%的男性在情人节“被分手”。
那么,都是因为什么让这个本来甜蜜的日子变得悲催呢?研究者提出了两个假说:
1. 煽动假说(instigator hypothesis):情人节是一种“社会比较性(Social comparison)”的节日,在比较之中“煽动”了分手。这几天之中,你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别的情侣亲密地依偎在一起,互赠节日礼物。这样一比较下来,就会让人觉得自己的另一半不够体贴、不够了解你、准备的礼物也不讨你喜欢。比较产生的落差不禁促使你去想:他真的爱我吗?他是不是变了?
2. 催化假说(catalyst hypothesis):情人节会催化了情侣之间比较明显的矛盾。情侣间的感情,本来就是会随着冲突、信念、了解的加深等各种事件起伏,那些本来就幸福稳定的关系,受情人节影响不大,真正该小心的是那些原先就岌岌可危、暗流涌动、充斥着许多不满和委屈的关系。
就这两个假说,我个人比较倾向第二个。虽然说也有很多姑娘是因为“比较”分的手,但我认为真的有感情不会仅仅因为“比较”分手,而且即使分了也是姑娘在“作”,并不是真分手。而且专家研究的结果也比较支持催化假说——那些原先就问题重重的关系,更容易在情人节后分手。
所以说啊,情人节不仅是个秀恩爱的日子,还是一个让你重新审视这段感情的日子。是否不满很久了?是否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个人?是否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就勇敢点,不破不立,不舍不得。
我们给女友办了个庆祝会,庆贺她回归单身,这也意味着有更多的可能性在前方等待着她。“春天都来了,好事还远吗?”我逗她。
尽管温哥华的这个春天有些奇怪,迟迟不愿迈出脚步,但它终归是要来的。就像爱情,只要你相信,她就一定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