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每天搭乘雙層列車西岸快綫通勤。一天,月臺廣播通知列車發生事故無法前來,旁邊候車的一名女子問大家要不要搭順風車?於是,素不相識的兩男兩女同乘一輛車前往溫哥華市中心。
寒暄過後,豪爽幹練的女司機自我介紹來自保加利亞,是一名律師;旁邊衣著考究的中年女子說從澳大利亞嫁到加拿大,在市中心寫字樓擔任行政管理;與我同坐後排的男子則是來自斯里蘭卡,是BC水電公司的一名工程師;最後當我說自己來自中國時,大家不禁開懷大笑:啊,原來我們都是移民。
當然,這在加拿大一點兒也不奇怪。加拿大除了原住民之外,大家都是移民,或者移民的後代。
仍然記得兩年前參觀位於哈利法克斯21號碼頭的加拿大國家移民博物館時的感受。當我推開展館內的一扇小門,像是打開時光隧道,四處迴蕩起一連串的「Where do you come from?」,每一個問候都充滿著關切與好奇。墻壁上貼滿發黃的證件和照片,收集來的旅行箱及信件則記載了他們離別的感傷和對未來的渴望。那些年,超過一百萬歐洲人通過這個碼頭登陸加拿大。
不過,對美國作家Mohsin Hamid而言,這段移民史僅僅是滄海一粟。因爲在他看來,人類就是一個遷徙的物種,在歷史的長河裏,每一場災難,每一個危機都促使我們的祖先不斷地遷移。每一次遷徙都面對著取捨與矛盾,挑戰與衝突,但卻創造出文明與財富。直至今天,世界各地的移民遷徙仍在延續。
本期我們不約而同地聚焦幾位華裔新移民,其中包括加拿大國家芭蕾舞團前首席舞者於曉楠。這位從中國隻身來到加拿大,最初幾乎一句英文都不會講的芭蕾舞演員在加拿大舞出一片天。用她的話來説,是在評論中被肯定、被否定,之後再繼續…。另外兩位則是青少年時代從台灣移民到加拿大的Angus An和阮福辰,他們分別成爲名廚和藝術家,在各自行業綻放光芒。
從他們身上,讓我想到正在溫哥華華埠舉辦的一個名爲「一席之地」的展覽。通過展現早期華人的飲食和餐館文化,映射出華裔社區的活力與堅韌。畫面中的人已逝去,但美好和希望卻得以延續,從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一個真實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