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Leeta Liepins 翻譯/ Yu Zhang
OurCityTonightLeeta@gmail.com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都在使用社交媒體進行“溝通”。
任意打開一個電子應用程序,你都會發現自己的私人信息與無處不在的廣告捆綁於一起。這顯然是一種視覺的刺激,提醒你應該購買什麼,以確保自己和不斷變化的世界與時俱進。
如今跟隨潮流似乎就是一種職業態度。家長們會詢問他們的孩子,看看時下哪些是流行的樂隊,又或是了解人們可以接受的熱門俚語等。音樂元素和“文學”口語的更迭更是變化莫測。
在這個時代,所有人都想顯得那麼時尚,那麼緊跟潮流,沒有人願意掉入落伍的尷尬境地。
社交媒體上的名人和網紅似乎就是一切事物的風向標。例如,應該跟隨誰的腳步,或是和誰解除好友關係,又或是尋找一個無情嘲笑的對象。
總而言之,轟動效應越大,越能顯示你的品牌重要性。很多時候,為了獲得認可和關注度,不少企業即便在面對最小的產品時,他們都要用最具影響力的人作為代言。
而事實上,有影響力的人或是品牌擁躉,他們都可能只是品牌僱傭而來的托。不僅於此,金錢激勵似乎也成為打造品牌的默認途徑及不二選擇。
這也導致在競爭激烈、界限模糊的社交網絡和社交廣告之間,人們很難認真對待一個獲“贊”的產品和服務,因為對於這些產品或服務的忠誠及支持,有可能是靠金錢的堆砌而塑造的。
如今這世界,就像人際關係的開始、發展和瓦解都能從互聯網形成一樣,一個新品牌或產品的誕生同樣如此。只要將文字、圖片、名人效應和風向指標等元素恰當的融入數十億社交媒體用戶中,即使忽略產品本身的屬性,依然能迅速決定這款產品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