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Charlene Ling
攝影:Alfonso Arnold
造型:Sarah D’Arcey
場景:Sara Samieian
地點:Moe’s Home Vancouver
新冠疫情前,沒人想到電視記者可以在家報導新聞。現在,不一樣了。
“我手機內有專用應用程式。每次過音時都躲在衣櫃裡,利用衣服吸走噪音,讓聲音更清楚。另外,在家工作也要妝髮完整,上鏡時保持專業的形象。”
在加拿大國家電視台CBC擔任記者兼主播的Lien Yeung疫情前周一到周三是記者,周六與周日擔任主播。現在,基本上在家辦公。
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說到居家辦公的挑戰,技術問題最具挑戰。在電視台,過音和出鏡都有專業人員和設備輔助,在家完全靠自己。Lien認為,疫情期間的新聞資訊對公眾格外重要,她堅持,要把最好品質的新聞呈現給觀眾。
“我的先生也會幫忙錄製出鏡視頻。他不是專業攝影師,不斷調整畫面、錄了好幾次,最後挑了最滿意的。當看到新聞播出的時候,我先生自豪地說:‘我拍得不錯喔!’。”
電視新聞最講求現場感。而在家尋找現場感成了Lien的必修課,也從中找到樂趣。
“前幾天我做了一條新聞,探討餐廳重開堂食之後可以如何營運,但現在也找不到餐廳可以做出鏡報導。後來我就想到利用家裡的廚房。當我將視頻發給剪輯師,他看完後直呼有趣。最後播出的效果還不錯!”
“很多人認為在家做電視是不可能的。我們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帶觀眾身臨其境
居家辦公之外,Lien在有需要的時候會返回電視台做連線報導。她堅持出外採訪,帶觀眾“親臨”現場:“新聞工作者,就是在現場目擊一切,將觀眾帶到現場。目前這種極端的情況下,我們盡一切辦法,將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
五月初,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遭人噴上涉及種族主義與仇恨的塗鴉。Lien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與中心負責人對話,向警方了解事件最新進展,又找到政客回應事件,帶觀眾了解事件的方方面面。新冠肺炎大流行之下,本地出現多宗種族歧視事件。本身有族裔背景的她直言曝光這類事件,義不容辭。
“我們不能改變自己的膚色,有朋友說害怕出門,因為不知道會遭遇什麼。在這個包容的城市裡面,這些真的讓人很失望、很沮喪。其實有很多亞裔加拿大人已經站出來,我們要一起對抗。我的職責,是曝光這些行為。”
“早前我在Instagram上分享90幾歲亞裔老翁在便利店外被推倒的事情,很多人留言表達不安,憤怒和傷心。這正是我期待的回應。”
中西的橋樑
Lien出生在加拿大一個華裔家庭,懂得說廣東話,也會說一點普通話。她是本地主流媒體為數不多有華裔背景的記者。BC省華裔人口眾多,她覺得有責任將華裔社區的聲音帶到主流社會。在這次疫情中,Lien報導不少華裔社區的故事。如麗晶廣場商戶受謠言困擾、親人滯留武漢的華裔加拿大人的故事等等。當中最難忘的,是一個70多歲華裔老太太康復的故事。
“當時她剛剛從重症病房出來,在那之前留醫了兩個星期。回想她在入院前還和兒子及媳婦發信息,一個小時後就進入重症病房,需要用儀器維持生命。她的故事道出生命是如此脆弱,呼籲留在家中的重要性。同時一位老人家康復的故事,也傳達出希望。”
Lien希望成為華裔社區和主流社會的橋樑,讓主流社會更了解華裔文化。今年農曆新年的時候,她做了一個介紹賀年菜式及賀年祝福語的故事。回想起當初在西門菲莎大學修讀傳播學及犯罪學,畢業後進入CBC電視台市場部工作,結果發現自己對新聞工作更有興趣,於是回到校園,修讀新聞學碩士,從而成爲新聞部一員。
“每天都會遇到新的狀況,永遠無法預測最終結果是什麼。比如說早前纜車被破壞,下一秒我已在現場。你永遠不知道今天要去哪裏,一直在學習,一直在挑戰。也到過很多從未去過的地方”。
Lien深愛這份工作。她說,未來還會在新聞行業繼續,同時擔當中西橋樑。